上海科技馆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5-09-03

  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资助项目名单,上海科技馆申报的《鱊科鱼类的整合分类学及其寄生相关功能性状的演化研究》成功获批面上项目。该项目由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李帆博士担任负责人。这是上海科技馆在上一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圆满结题后,再次获批该类资助,进一步夯实了其在淡水鱼类系统演化与寄生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也体现了研究方向的探索价值。
  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依托馆内数千号鱊科鱼类标本及已测定的基因资源,长期紧盯研究目标不放松,并持续在研究技术、学术理念上探索创新。此次获批项目的经费为50万元,执行周期自2026年1月起至2029年12月止。该项目将依托上海科技馆设立的“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室”,并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仪器分析检测中心平台共同运行。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室”是上海科技馆于2022年建设的科研创新平台,聚焦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为本次鱊科鱼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样本储备、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项目核心团队由5名成员构成:项目负责人李帆博士已发表鱊科鱼类系统学及寄生性状相关论文7篇,主编鱼类系统学专著1部。团队成员还包括擅长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郦珊博士、深耕生态学领域的谢汉宾博士、精通分类鉴定的刘攀硕士,以及2名与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全方位人才支撑。

-309224532

项目组成员野外考察

  鱊科鱼类是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类群,其独特的“巢寄生”发育模式,胚胎与仔鱼需依赖双壳类鳃腔完成早期生活史,使其成为生物学领域研究寄生性状演化的理想模型。然而,当前该科研究仍面临多重瓶颈:属级系统发育关系存在争议、大量隐存种尚未厘清、寄生性状演化机制研究长期缺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对该类群演化规律的深入探索。

-323746511

  本次研究将通过三大核心方向解决关键问题:一是采用靶基因富集技术重建鱊科高精度系统发育树,结合传统形态分类特征与寄生性状观察,精准厘清属级、种级分类争议,明确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破解属级系统发育关系争议及隐存种未厘清的难题;二是借助祖征重建技术,解析卵形态、雌鱼输卵管结构、仔鱼适应性特征等寄生关键性状的演变模式,揭示性状间的演化关联与协同进化规律,填补寄生性状演化机制研究的空白;三是结合宿主双壳类的分布范围、生态习性等特征,分析环境、宿主等因素对鱊科寄生性状演化的驱动作用,阐明寄生关系的起源与发展机制,为理解该类群整体演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文/图 事业发展处、自然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