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技馆有组织科研新进展

2023-09-09

  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上海科技馆共获得立项资助两项,包括1项面上项目和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再创佳绩。

-746914839

项目1:《中国疣䖴科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面上项目)

项目负责人:高艳 博士、副研究员

506231692

  该项目以跳虫这一土壤中重要的节肢动物类群为研究对象,拟在全国范围内,对其中的第二大科——疣䖴科开展全面系统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

  一方面,尝试厘清我国该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基因分析技术,整合该类群形态和分子序列等多方面数据,构建该科内部系统发育关系,为整个六足动物的系统演化研究提供证据。

  通过该项目研究,在填补我国疣跳科物种多样性认知欠缺的同时,培养系统分类研究人员,以充实我国土壤动物分类学研究力量。

项目2:《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的中国综合纲分类研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靳亚丽 助理研究员

1790775067

  综合纲是一类常见的土壤节肢动物,是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系统进化研究的关键类群,部分种类危害农林作物。然而,目前国内外对综合纲的分类学研究均十分欠缺,全世界已知250余种,我国仅记录11种。

  由于综合纲动物形态独特,分类研究不足,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在争议。虽然综合纲在我国土壤动物的研究中经常被发现,但尚未开展系统全面的分类学研究,我国综合纲的物种多样性情况尚不明确。

  该项目拟深入开展我国综合纲动物的系统分类研究,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纲DNA条形码数据库,整合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数据,深入探讨综合纲有争议的系统发育问题。研究结果将增进对我国未知土壤动物的认识,并为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其数量和资助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报单位的基础研究水平。一直以来,上海科技馆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共获批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培养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位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行业前列。

  近年来,上海科技馆依托学术委员会为科学研究把方向、谋大局和促发展的引领作用,先后建立了展览研发中心、自然史研究中心、天文研究中心、科学传播中心、藏品保护研究中心等5个专门研究机构,同时整合三馆展教中心等其他研究力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1+5+X”科研组织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科学普及,以科学普及助力科技创新,为推动上海科技馆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科学研究基础。

785311534

  近期,上海科技馆围绕着有组织科研,重点就“本馆如何以国家和上海市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自身优势为基础,逐渐形成科学研究和科普创新领域的‘大任务’”等内容展开调研。在明确“大任务”的基础上,搭建和培育“大平台”“大团队”,打破部门界限和学科壁垒,对内整合和组织三馆优势科研力量,对外则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充分跨界融合和交流。同时在资源配置上,将“大资源”重点配置在“大平台”“大团队”上,推动“大任务”得以高效完成,形成符合国家和上海战略需求的“大成果”,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科技馆的力量。

文/图 综合业务处、自博馆展教中心、藏品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