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虫成趣,探秘成真: 公众科学助力15岁少年在科研路上砥砺前行

2025-05-09


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在《2025上海民生访谈》中透露:截至目前,上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已经发现了1个新物种以及149个新记录。其中5个由一位年仅15岁的高中生——郑锦宏独立发现。

-2012363699

  这位青少年参与者,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公众科学”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可行性与生命力,也充分展现了我馆“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品牌在激发公众科学参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成效。

577305188

  郑锦宏从10岁起就对昆虫产生浓厚兴趣。他回忆,最早一次深入自然的经历是在2015年,他还是一名小学生,参加了我馆“绿螺讲堂”土壤动物主题课程。在卜云老师的带领下,他第一次走出课堂,用放大镜细致观察泥土中微小但活跃的“地下居民”,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与好奇由此萌发。此后,昆虫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公园、绿地、小区角落寻找那些“微小却奇妙”的生命,并认真记录和拍照。他自称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忠实小螺丝”,多年来一直关注我馆的活动,并主动参与。2023年4月,他正式加入“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品牌旗下“上海昆虫家谱”公众科学项目。这个面向全龄段公众开放的科学参与平台,为他提供了系统学习与实地考察的机会。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昆虫分类与鉴定的基础技能,并学会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昆虫结构,查阅专业文献、比对分类信息,迈出了从“昆虫爱好者”到“科研参与者”的关键一步。一年来,他利用课余时间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正是在这样的持续积累下,他陆续记录并提交了多项发现,经专家确认,其中5种为新纪录物种,包括4种上海新纪录种与1种中国新记录种。这些成果不仅为昆虫数据库提供了重要补充,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直接价值。

-799624531

(郑锦宏)

-1881349787

(郑同学的新纪录们)


  摸清昆虫生物多样性家底,对于上海建设生态之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上海脊椎动物的调查已经较为完善,但对于昆虫的调查仍有极大的空缺,甚至距一份比较完备的昆虫名录都相去甚远。
  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市昆虫学会强强联合,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借助“公众参与科学”的理念,发起“上海昆虫家谱”公众科学项目,作为“我的自然百宝箱”的子项目之一向公众宣推。该项目于2023年度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共收录昆虫22目312科3090种,被纳入《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为本市昆虫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权威数据支持。2024年,项目组在多方协作基础上,更新发布《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物种数提升至22目333科3556种,数据覆盖更广、更新更及时,受到科研和管理机构广泛认可。

1111357539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热议: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在长宁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1个上海市从未记录过的昆虫物种。该新闻引用的正是《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这再次印证了我馆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公众科学实践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2115524541

  2025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品牌以“自然共生”为主题全面升级,汇聚五个重点子项目,包括“上海昆虫家谱”“上海蝴蝶监测”“动物路杀调查”“赤腹松鼠调查”以及“崇明东滩鸟类调查”。通过整合线上工具、线下活动与科普展览,进一步探索“科普+科研”双驱动的新型公众科学模式并拓宽青少年参与渠道,为城市生态主题的传播注入全新活力,激发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热情与环保意识。

-581863285

 

图/文 自博馆展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