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上海自然博物馆“神秘蛇境”特展成热门打卡地 80多件标本解答蛇类起源之谜
2025-02-07本报讯 (记者 沈湫莎)没有一种动物能像蛇一样,令人感到既神秘又恐惧。在中国文化里,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科学视角下的蛇是什么模样?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没有脚?蛇年新春,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火热开展的“神秘蛇境”蛇年生肖特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展览精选了80件馆藏标本,覆盖中国1/3常见蛇类,包括古化石标本、现代蛇类标本以及上海新记录蛇类,以“实物教育”引导人们用多维视角重新认识蛇类。
“神秘蛇境”蛇年生肖特展现场。 本报记者 邢千里 摄
步入“神秘蛇境”展区,仿佛走进了蛇类栖息地,灯光和音效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探索体验,也引发人们思考蛇的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策展人、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伟表示,今年的生肖展展示了许多蛇类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起源之谜、“失足”之谜等,不过展览并不提供唯一标准答案,而是将标本和推导过程一一呈现,引导观众去思考和探索。
蛇是如何“失足”的?张伟介绍,ZRS增强子的变化可能是蛇类四肢缺失的重要遗传机制之一。ZRS增强子是控制四肢形成基因Shh的“控制开关”,古老的蛇类蟒、蚺等的ZRS增强子与四足蜥蜴的ZRS增强子有80%相似,这类蛇的身上还能看到残留的后肢,而眼镜蛇、蝰蛇等高等蛇类的ZRS增强子与四足蜥蜴相似较少,它们的四肢已完全消失。
蛇类“失足”之谜也给蛇类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原本蛇被认为起源于白垩纪晚期现已灭绝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沧龙,我国科学家通过选取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结合组学技术、基因编辑等研究手段,为其构建了系统发育框架。结果表明,蛇类起源于早白垩纪陆地,由四足动物四肢缺失的特化类型——穴居的硬舌类蜥蜴演化而来。
眼睛、皮肤、步态、捕食方式……人们能从蛇的身上学到很多,现场就展示了一条蛇形机器人。仿生蛇机器人团队成员李铠轩介绍,蛇的骨骼结构支撑伸缩运动、蜿蜒运动、侧向运动和直线运动四种运动形式,无论是障碍物、泥泞、沙土都挡不住“蛇步”,他们从中得到灵感,将其能力用于探测管道、灾后救援等场景。
生肖展是上海科技馆的新春“保留节目”,也是诠释科技与文化结合的艺术载体,延续数十年的上海科技馆生肖展不仅为市民带来了最新的科学知识,还融入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文化内涵。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透露,明年起生肖展将从线下“移步”线上,用更多数字技术手段、引入多方科普资源,打造不设边界的盛大展览,将生肖展的品牌做大做强。
原网址: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