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恐龙大展汇聚118件标本、模型,各地“镇馆之宝”来了 “明星阵容”展几代“恐龙人”成果

2025-05-27

-1407245198

“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亮相上海  均 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913918063

中国华诞龙标本

-45820652

最早飞上蓝天的“四翼恐龙”顾氏小盗龙标本

 

本报记者 俞陶然

  昨天上午,“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幕,来自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模型齐聚上海。展览5月31日起向公众开放。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约80件、命名恐龙新种的模式标本42件、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的标本13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周忠和说,一大批珍贵标本和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来了。

  “我们希望用全球第一的中国恐龙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三代恐龙研究者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故事。”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说。

  许氏禄丰龙保存最完整

  据介绍,来自中国古动物馆的许氏禄丰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也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古动物馆本想将其他标本借给上海科技馆,但考虑到许氏禄丰龙的历史地位,经过坦诚沟通,这件蕴含科学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标本最终来到上海,这也是它31年来首次离开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

  许氏禄丰龙长约6米,站立起来身高超过2米。其头小,嘴部尖,脖子长,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侏罗纪早期到中期的中国西南部。1939年,许氏禄丰龙的化石标本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沙湾东山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它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发现、挖掘、研究、命名、装架并展出的恐龙,故称“中国第一龙”。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钟健离开北平,来到西南大后方。1938年,他担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启动了云南地质和古生物化石调查工作,很快在禄丰盆地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这就是世界级化石宝库“云南禄丰动物群”,芦沟龙、中国龙、兀龙、云南龙、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和卞氏兽等一大批珍贵化石现身。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许氏禄丰龙化石。

  两件新种属化石亮相

  作为展览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打破惯例,贡献了20多件模式标本。所谓模式标本,是生物学中用于定义和描述物种、亚种或更低分类单元的标准参考标本。它们是物种命名和分类的基石,确保各国科学家对物种的认知具有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模式标本都“深居库房”,极少用于公开展览,此次组团展出,是在周忠和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支持下的科普盛举。

  在这些模式标本中,中国华诞龙、凌源中华鸟龙是今年4月刚公布的两类恐龙新属种。两件化石标本均产自辽宁省凌源市约1.25亿年前的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地层,保存近乎完美,连恐龙的软组织和胃容物都保存至今。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研究团队以“华诞”命名了其中一件全新恐龙属种化石。他们发现,中国华诞龙的腹腔内保存着两种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推测它是用嘴捕捉猎物,利用其牙齿的强大咬合力迅速杀死猎物,随后将其整体吞下。

  中国是全球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已发现的1000多种恐龙中,中国恐龙超过350种。这次大展,可谓“一展看全国,一眼看亿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