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变得好玩、有趣——记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展教服务处员工董毅

2020-11-14

       11月9日,央视新闻大型媒体活动“云讲国宝”圆满收官,我馆展教服务处员工董毅以《大象从天而降》为题参赛,最终从200多家博物馆1200多位参赛讲解员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国宝讲述人”称号。这位入职才短短三年的85后小伙子,已成为我馆科普讲解员中的佼佼者。
        让我们把时钟的指针拨回到2018年,走进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场,当时有56个代表队186位科普达人齐聚广州一决胜负。面对评委提问,董毅应对自如,凭借优异表现,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一举夺魁,当时离董毅入职还不到一年。
       首次参加全国性大赛,董毅感到难度很大、压力很大,也相当难忘。为了提升比赛能力,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上师大国际戏剧工作室的培训,有幸聆听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波兰等培训老师现场教授的课程,学习一流的现代科普传播理论知识和实践。
       进入全国决赛后,为了把“上海创造”的精气神带到全国舞台,他和团队将C919国产大飞机、“彩虹鱼”深潜器等“国之重器”都列入了主题候选单,经过几次讨论,最后选定了深潜器工作原理。为此,董毅和同事们还专门去上海海洋大学“彩虹鱼”基地学习,听了两个多小时的讲解,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如何把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能够牢牢吸引评委和听众?他和团队开始了“组稿—试讲—修改”的循环模式,就连平时吃饭、聊天都离不开这个话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决赛舞台上,董毅参赛讲解的《深渊里的承上启下》,最终以98分的好成绩折桂。
       刚入职不久,董毅就承担了好几个重要展览的讲解任务。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讲解新华社的《你不知道的丝路,一带一路五年影像展》。如何拉近观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距离,了解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董毅下了不少功夫。针对不同观众,他和同事们准备了13篇讲解稿,共讲解了13场。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还有意识增加了价值观的培养。他说:“第一次讲解,没有条条框框限制,我就想着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每一张照片讲得有趣、好玩。”
      “董毅最大的特点,一是做事情特别上心、认真,仿佛精力无穷;二是能力非常强,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无论是前台的开口讲解和现场科学表演,还是后台的线上科普,他都能胜任,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示教育处副处长胡玺丹由衷赞叹。
       董毅大学本科读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专业才能,展教处安排他从事线上科普岗位,负责上海科技馆官方微信抖音号的运营。去年,董毅制作的原创科技历史短视频《科学史上的彩蛋》和科普动画短片《抗疫总动员》,播放量分别达到25.1万余次和12.8万余次,效果颇佳。截至目前,他在抖音号上共发布视频36个,总播放量达282万余次。
       在馆方的支持下,他和小伙伴们建立了董毅创新工作室,近期正在制作研发知识类科普微网综《多维的聚会》,该节目自上线以来已更新了6期,总播放量8.5万余次,目前还在持续更新。他的搭档余一鸣告诉笔者,今年9月单位组织体检,他和董毅住同一个房间。董毅为了保证节目质量,深夜十一点多还没睡,还在电脑上修改脚本。
     “先有意思,再有意义。”这是董毅在不断探索的科普传播之道。“我们不光是给观众介绍现有的知识,更应该让他们对此产生兴趣,甚至自发地去了解更多。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把专业的知识给讲清楚了。”在董毅看来,科普传播服务,原理性、趣味性、互动性、服务性,一个都不能少。
       怀揣一颗对科普事业的挚爱之心,董毅这个辛勤的播种人、耕耘者,正在不断努力,让科学变得有趣、好玩。


474912525

168606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