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有为的先进典型:潜心科普,静待花开
2019-05-08在自然博物馆“绿螺讲堂”的筹备现场,在“博物馆之夜”灯光闪耀的舞台背后,在“寻鸟季”的户外田野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个短发、忙碌的身影。她就是自然博物馆展教服务处公众传播科的科长:刘哲。
短短6年时间,刘哲从科学传播中心的研究岗位一路走到展教服务处的一线部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而她自身也逐渐成长为一名活动策划人和团队带领者。
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是进步的原动力
2013年,刘哲大学毕业进入上海科技馆,成为科学传播中心的一员。做课题、写文章、编写各类图书是家常便饭。三年多的时间,她牵头及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横向课题3项;参编图书6本;发表学术论文12篇,可谓硕果累累。
2017年,刘哲进入自然博物馆展教服务处,开启了实践阶段。不过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不易。“策划时的一个想法很简单,但真正要落地有很多环节需要考虑。”协调各方需求,组织现场布置,遇到突发状况还得学会见招拆招。
刘哲谦虚地说,自己是误打误撞地进入到科学传播领域的,每日与“严谨求实”的科学为伴,内心总是很惶恐。能一路走到今天,靠的是不断学习。她崇尚敬畏科学,打心眼里佩服那些科学家们。在为公众传播科学的同时,她也在不断接受着科学精神的洗礼,逐渐学会了用“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去工作。
到目前为止,自博已经形成了以“恐龙季”和“寻鸟季”为代表的主题季活动,“博物馆之夜”为代表的年度活动和 “绿螺讲堂”为代表的系列活动,而每一个活动都受到观众的追逐和热捧。
打好团队这张牌,才能赢得真正的胜利
无论是曾经的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如今的公众传播工作,刘哲一直强调让她受益匪浅的是优秀的团队。进入公众传播科之后,不管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网站的维护、新媒体的开发,还是博物馆之夜、主题季的策划实施,教育品牌活动的推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创新,要紧跟时代热点,要速度快、脑洞大。怎么把已有资源重新盘活,放大自博馆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呢?刘哲说她依靠的是团队。
每年“博物馆之夜”是自博馆最受公众喜爱的一项活动,为了带给观众新的体验,团队成员们不知道展开了多少次头脑风暴,修改了多少次设计方案,一次次地磨练和积累,从未让观众的期待落空。而作为团队领导者,要了解每个人的风格特点,知晓每个成员的专长和短板,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办法解决,凝聚所有人的力量,才能在活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因为某个人的失误而影响大局。刘哲说,正是大家的力量汇聚起来,成就了最好的“我们”。
认真做好每件小事,才能真正“成事”
“让每一件事都成为学习的机会,没有任何事是微不足道而不需要探索的。”刘哲说这句话是对科学传播工作特别好的诠释。科学的世界内涵丰富,从浩瀚的大海到斑斓的星空,从史前文明到鸟兽鱼虫。科学传播人需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要能翻资料、找专家,还要能结合能转化。
在面向公众时,每一件事都变得非常具体,具体到微信编辑中的一个标点符号,展区图文版中的一个科学注释,甚至是活动开展前的一次短信通知。对此,刘哲都兢兢业业地对待,因为只有“认真做好每件小事,才能真正成事。”
从刚毕业时的懵懵懂懂到成为科学传播队伍的中坚力量,一路走来,刘哲有忐忑、有彷徨、然而更多的是信心、是希望。未来,她也将继续在科学精神的牵引和团队成员的支撑中,为科学传播尽自己的力量。
图、文/科学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