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创新工作永远在路上
2018-12-19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志愿者每天都在进行着科普教育活动。在这知识的殿堂里,我们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观众。随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日益提高,对志愿者的科普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科普教育活动,使更多的观众走进自然博物馆、让更多观众爱自然、爱科学,我们科学辅导组的志愿者们一直在思考着并努力实践着。
蝴蝶房里的小小思考者。荣惠瑜,一名80后上班族志愿者,是我们科学辅导组蝴蝶房的科普讲解员。小荣一直就对蝴蝶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她幼年时期就是老自然博物馆的小观众。她非常爱科学,是自博馆“与科学家面对面”“绿螺讲堂”的常客。为了蝴蝶房的科普,她阅读和学习了大量有关蝴蝶的知识。她主持的蝴蝶房教育活动从自博馆开馆以来一直很受观众欢迎,也受到工作人员的赞许。三年多来,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许因为自己是一位妈妈,荣惠瑜会更注重培养小朋友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荣惠瑜的讲课中,会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小朋友。听着讲解,看着美丽的蝴蝶标本,小朋友们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面对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大孩子,她的讲解让大家能跟随思路进行思考、竞相答题。那么学龄前小朋友怎么办呢?她又开始动脑筋,反思针对低幼年龄段小朋友的讲解表述问题。她设法自制了一块教学版和一个昆虫模型,作为道具辅助讲课。小朋友虽然不认识字,但可以用“连连看”方法,连接出蝴蝶的成长过程与其相对应的答案,即使连错了也被鼓励再继续思考,这一招果然效果明显。为了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小朋友都会用手指着自己的太阳穴屏气凝神地思考着,那神情,家长看了都忍俊不禁。这样的画面,吸引了不少蝴蝶玻璃房外的观众驻足观摩。荣惠瑜认真专注地投入每一堂教育活动课,受到诸多好评。面对大家的夸奖,荣惠瑜却轻描淡写地说:“蝴蝶房20分钟活动课时间虽然很短,但要最大化地利用好,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科普。”
实验室里的朗读声。实验室哪来的朗读声呢?可能大家对高尔基著名的《我们的土壤妈妈》这首诗不陌生吧!在自博馆环境因子土壤特性实验的教育活动中,我们科学辅导组的志愿者周国钦老师,把土壤特性实验和读高尔基的诗联系起来,引导安排小观众朗读《我们的土壤妈妈》。小观众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声引来很多观众驻足。小观众们不仅欣赏了文字的魅力,还了解了土壤知识和我国土地的状况。拟人化的诗歌,很自然地把小观众带入土壤妈妈的画面中。这可是土壤实验课的前奏噢!接下来就是活动课。大家仔细听讲、瞪大眼睛看着周老师在设备台操作实验……情绪高昂的小观众,很快弄懂了哪种土壤的保水性强,知道了无论土壤是哪种特性,都是土地妈妈的宝贵资源。一位小观众说:“我们都是地球人,要爱护环境才能保护土壤妈妈!”在一旁听课的家长乐了,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竖着大拇指夸赞周老师。还有的家长问,下一场是什么时间啊?我们也要参加!一场寓教于乐的活动结束了,小观众们蹦蹦跳跳地离开了实验室。而我们看到在整理教具的周老师一脸的满足感。正如周老师所说:“科普活动中遇到渴望知识的小朋友是幸福的,会让我们志愿者感觉有很强的获得感,同时也会激励我们不断地创新科普教育。”
义务导览员。也许你没有注意,到自然博物馆参观,进入入口处接着就是起源之谜展区,这里是参观的入口处,观众很多。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位50多岁的志愿者从手中的袋子里,拿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参观指南”发放给需要的观众,同时不停地回答观众的提问。“对的,海水和蝴蝶房都在一楼”,“预约券要到B2层去领取”,“对!剧场两个科普电影都在网上预约”……她是导览员吗?不是。她是我们科学辅导组的谢明老师,是在起源之谜展区米勒实验岗位服务的志愿者。每天七场的米勒实验,你都会看到谢老师的认真付出,一丝不苟地讲解,米勒实验虽然是一瞬间的火花闪电,有的观众非常感兴趣,还会等着看下一场。也正因为米勒实验展台接近观众入口处,每当一场实验结束后,谢老师本该休息,她却利用这段时间为观众导览。在服务观察中,她发现有的观众不知道还有免费预约券,有的需要参观指南,特别是工作日预约券发放较慢,谢老师就引导观众到探索中心取预约券。有时遇到黄金周一券难求,难免有观众嘟囔抱怨,谢老师就会主动做好解释工作。有的没做攻略第一次来的观众因为谢老师的介绍取到了预约券,兴奋之余,在蝴蝶房门口排队等着活动课,还会高兴地说,是楼上那位志愿者指点我们取到了票!谢老师不愧是志愿者中的佼佼者,每年服务次数都在五十多天,是一位优秀志愿者,值得大家学习。
我们科学辅导组的志愿者,在各自服务的岗位上,都会仔细观察,注重优化服务细节,因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使来自然博物馆的观众产生获得感,来过了还想来。我们坚持着科普无止尽的信念,永远在科普教育创新路上追求。
图、文/科学辅导组志愿者 把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