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营造浓厚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是简单增加一门新课程
2025-03-06“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是简单增加一门人工智能技术新课程,而是要对中小学课程方案进行一次重构,让每门学科尽力体现应用人工智能的思想与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探索应用场景,也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鼓励孩子们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做更多的题目。”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AI时代已经到来,在DeepSeek、Kimi、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环伺的场景下成长的中小学生该如何学习AI,中小学校该如何正视AI,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话题。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并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许多地区为此推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眼下,大家的方向大多聚焦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上。但我认为,人工智能教育重心不是教学生们使用人工智能,而是要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新内容和新方法。”倪闽景疾呼。
AI时代如何开展教育? 倪闽景认为,首先要营造浓厚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原来我们的世界只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现在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事实上,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数字化工具,而是人类生存维度的增加,学习、工作、生活有了新的演绎空间和新的思维构建来源。比如,图书馆人工智能借书还书系统,教室里智能照明和新风系统,校园里智能炒菜机和扫地机器人等。可以说,如今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人工智能应用的现代环境之中。”
针对部分学校引进人工智能课程,倪闽景并不反对。但他建议,每一门学科都要依托人工智能进行教育创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是简单增加一门人工智能技术新课程,而是要对中小学课程方案进行一次重构,让每门学科尽力体现应用人工智能的思想与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探索应用场景,也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鼓励孩子们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做更多的题目。”
他还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即分年龄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倪闽景告诉记者,人学习的本质是建立大脑神经元的新连接,脑神经元的连接代表了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性格特征与知识结构。因此,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每个人通过学习产生脑神经元连接,相反人工智能教育需要顺应人脑发展的自然规律。
“事实上,低年龄的孩子更需要真实的自然世界和自然语言学习,可以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往往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欲望,因此可以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们对社会需求有了比较多的理解,此时可以侧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倪闽景介绍说。
在倪闽景看来,无论学生怎样努力学习,在知识与技能上都将学不过机器。人工智能也将淘汰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工作,甚至会淘汰一般的计算机编程人员和普通设计人员,但是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教育将永远存在。
“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因为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我们拥有和硅基生命完全不同的精神和灵魂,人工智能再智慧也不会直接在你的大脑里形成价值观和精神品质。”倪闽景强调说,人生的成功幸福,靠的是价值观、专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遇到困难坚韧不拔的韧性。因此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取向不是技术而是立德树人。
“我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倪闽景表示。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