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让一平方米无界限的“魔法”
2025-02-07近年来,文博热席卷全国。在上海,“参观预约名额上线即秒杀”的现象,同样发生在以科学教育立身的上海科技馆集群(包括上海科技馆本部、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天文馆)。
2023年4月起,上海科技馆本部因升级改造暂时闭馆,这让地处市中心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变得愈发热闹。然而,整个自博馆团队上下都意识到,参观人数爆满并不代表自博馆“已足够令人满意”。
公众的接踵而至,助推他们愈发坚定地开启了一场“掀开博物馆天花板”的行动。
本报记者 柳森
AI海报组获奖作品《身临其境的VR体验——生命的纪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 李宥铖 创作
博物馆的藏品库房打开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多火?这是一个很难用参观人数来衡量的问题。
自称“博物馆之友”、所住小区与自博馆一街之隔的市民王小姐告诉记者,“馆外大屏显示馆内观众数在1000以内,可以骋怀畅游;在2000—3000之间,参访体感最舒适;超过4000,要做好走马观花、随便看看的心理准备;超过6000,就该劝退了。”
事实上,早在2021年,自博馆的日均游客接待量就达到了1.5万人。每逢“暑期档”,日均客流会比平日里再增加两三千人。“人从众”是很多上海小囡对自博馆的第一印象。
为了回应公众的热情,也为了扩大科学知识传播的受众面,近年来,自博馆上上下下动足了脑筋。除了打造全媒体矩阵,利用无边界的线上空间提供“量大管饱”的科普服务,做强教育活动品牌“绿螺讲堂”“探索者联盟”“我的自然百宝箱”,馆研合作项目品牌“与科学家面对面”,还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了科普新媒体产品“指尖博物馆MuseuM”等,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希望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带给市民、游客丰富多元的科普体验。
“信息时代,博物馆是教育最好的回归。其中,实物教育和博物学教育是培养孩子发现能力,形成科学兴趣最好的载体。”曾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对此深信不疑。在他的倡导与发起下,一场旨在“打开博物馆的库房,把藏品带出博物馆”的行动开始了。
自博馆拥有藏品(标本)逾31万件,而常设展览中能够展陈出来的仅1万件左右。充裕的馆藏和丰富的藏品管理、维护经验,让带着藏品走向社会这件事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怎样的藏品,以怎样的呈现方式,走到孩子们中间。
自博馆曾在馆内推出研究人员围绕某个微小的主题搭建迷你展台、拎着小型标本展箱直接和观众交流的活动,一直挺受欢迎。曾于暑假期间推出的“一平米博物馆创训营”鼓励孩子们组团合作,结合某个主题和真实情境,在一平方米见方的空间内,搭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属于自己的“一平米博物馆”。经由实打实的动手做,孩子们初步学会了收集、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沟通力、执行力、合作力也得到了锻炼。
“就做一个以真实藏品为切入口、把‘一平米博物馆’建到更多校园里的全新版本吧!”光是“一平米”三个字,就让项目主创团队十分兴奋。
一平方米,通常来说就是一个展品(标本)加外部展示框的大小。哪怕是送去2—3件,展览占用的空间也不会太大,管理、维护压力总体可控。
“一平米博物馆”的名字令人充满遐想,于无声处传递着“小而美”的办展理念。
“一平米的展品虽数量有限,却并不妨碍展览本身以小见大,牵引出一个无限开拓出去的世界。关键是,选题要尽可能贴合校园场景和学校师生需求,让展品、展览、拓展活动发挥整合联动效应,成为触发更多青少年好奇心的支点。”深度参与了本次项目的自博馆藏品保护与研究中心收藏研究部负责人李必成博士说道。
“一平米博物馆”项目(以下简称“一平米项目”)的行动框架经馆方确定后,自博馆藏品保护与研究中心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执行者。
学生们制作的苔藓微景观,将一个小小世界微缩于方寸之间。
库房里的宝贝在校园里“活”了起来
2024年4月至今,“一平米项目”先后在上海市松江区第一批14所学校全新亮相。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的校园里,占地仅1平方米左右的“滇金丝猴”“朱鹮”标本,在高清晰度亚克力板的庇护下就此安家。
一根布满了苔藓的树桩上,一只成年滇金丝猴和一只滇金丝猴幼仔呈现出正准备登高望远的姿势,另一只成年滇金丝猴端坐一旁,紧盯着同伴们的动向。离它们不远处,一对朱鹮栖枝而息。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滇金丝猴与朱鹮标本,首次在自博馆以外的地方展出。该“一平米博物馆”位于学校科学楼2楼回廊大厅。由自博馆精心制作的展板布置在一侧,静静地讲述着两种珍稀动物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这几个新“家人”的落户,展览开幕当日,该校师生还迎来了复旦大学数学学院郭坤宇教授。在题为《数学的进化》的演讲中,郭教授将自己关于“如何树立科学精神、养成创新思维习惯”的思考娓娓道来。
面对这场身边的“科学盛宴”,学生们生出奇思妙想——为展览引入VR技术、制作AI视频、举办标本画比赛;为“一平米博物馆”设计文创产品、畅想观赏新模式;讨论如何从数学角度出发,研究动植物标本……
走进上海松江四中初级中学的教学楼,一眼便能看见大厅里的“一平米博物馆”。这方小巧精致的天地以恐龙到鸟类的进化为主线,展示了雕鸮(一种猫头鹰)、赫氏近鸟龙等实物标本或化石。
它们为大家澄清了一个模糊认知——翼龙不是恐龙,而是早期会飞行的爬行动物;有着鸟类“祖先”之称的始祖鸟不是鸟,而是从恐龙演化到鸟类的“过渡化石”。
这个微型展览的灵感来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沿着“标本—展台—主题”的逻辑链条,配合精心设计的展板和观览动线,将一个自然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学古生物出身的史忠叶博士是“一平米项目”的核心成员,也是上述创意的孵化者之一。她告诉记者,为了使每个展览承载的知识、故事、科学思想、科学家精神等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她和同事不仅做足了前期准备,也会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把这套工作方法背后的博物学理念,介绍给所有参与合作的学校和老师。“我们希望通过‘一校一策’的方式,通过多种活动元素的综合应用,让这些展品生动起来,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史忠叶说。在“一平米项目”团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一批小小馆长、小小讲解员、小小策展人正式上岗、履职,有模有样地在校园里担当起了重任。
2024年8月,由首批试点学校之一的上外云间中学发起的上海市“一平米博物馆”海报设计大赛,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征集,共收到来自不同学校和学生的优秀作品141幅。经专家组评审,来自手绘海报组的10幅作品、来自AI海报组的8幅作品获得嘉奖。纵览所有优秀作品,孩子们以艺术创作的形式为桥梁,将科技与美学巧妙融合,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和富有创意的表达。
AI海报组获奖作品《恐龙世界》(局部)上海市松江区洞泾外国语实验学校 薛语珩 创作
把梦寐以求的观展状态流转起来
首批参与试点的14所学校,基于前期摸底在松江区遴选而出。“这些学校的校长大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老师们对参与科创类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这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李必成介绍道。
而在经历了“一平米博物馆”落地的整个过程,并看着它迅速成为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所在之后,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李燕华对“一平米项目”带动的馆校合作可以长久地持续下去充满了信心。
她告诉记者,早在“一平米博物馆”落地之前,“一平米项目”团队便和校方就选址、主题策划、藏品选择等事宜展开了积极的沟通,并到现场实地勘察、出谋划策。最终选址位于校园主干道旁的一处阳光房。
由于真正做到了“随时可见”“随时可进”,李校长很快便发现:很多学生早上入校时、下午放学时,哪怕背着书包,都要到“博物馆”里转上一圈才继续赶路;课间10分钟,“博物馆”里总有不少小脑袋围着展品细细观察、窃窃私语……
在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落户的展品隶属“古生物”板块,展览信息可以开拓至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内容。但让李校长感到惊喜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就地取材,把“一平米博物馆”提供的素材作为组织教学活动、拓展第二课堂的养料。“我们学校共158位教师,平均年龄28岁左右。年轻的教师团队对跨学科教学充满了探索的热情。领着孩子们一起探究深入学习的状态,也进一步激发了老师们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2024年11月10日,松江区科创空间站联盟学校的30多位学生来到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围绕“一平米博物馆”开展跨校研学活动。热腾腾的互动现场让李校长感到,如果这种联动机制可以持久地延续下去,如果展品可以在联盟学校间流转,那么,不用几年,学生们能够亲眼看到、亲手经历的深度学习素材就能无界限地拓展开去。“松江大部分学校都是九年制,延续多年的深度研学体验,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李燕华说。
李必成甚至觉得,所有学校因为“一平米博物馆”形成的各种学习成果、手工制作,都可以在妥善保存的情况下,跟着展品一起,流转到下一所、再下一所学校。积累会让展览愈发具有深度和厚度,吸引更多孩子在展品面前停下脚步、沉下心来、仔细看、用心想……
“这一幕不就是我们自博馆人梦寐以求的观展状态吗?馆内人气爆满一度让这一状态很难实现,但在校园里,在我们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幕更易水到渠成。”李必成说。
据“一平米项目”团队负责人、上海科技馆藏品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飞介绍,首轮试点活动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十分重视探索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我们理想中的‘一平米博物馆’是一个平台。客观条件具备以后,我们希望通过运行体系和评估标准的建立,集结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力量,把高品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带给更广泛的受众。”
一件件化石沉淀着亿万年间生命演化的历史。近距离观察化石标本,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榜样的力量点燃更诚挚的热爱
自博馆藏品与保护研究中心拥有一支享誉业界的专业标本制作、维护团队。
标本制作师马鸣一曾受邀在自博馆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录制的“指尖博物馆MuseuM”科普视频中亮相,讲述他如何用完整的熊猫皮张“复活”两只国宝的故事。
马鸣一还曾凭借着一双巧手,将一只在世纪公园受伤的黑喉潜鸟恢复至振翅欲飞的模样,一时传为佳话。
此番“一平米博物馆”活动期间,马鸣一利用周末,为来自松江区14所学校的师生带去横跨数月的标本制作工作坊和科学绘画课堂,全程收获极高满意度,报名者无人缺席。同学们被马老师的精湛技艺圈粉,惊叹于其高超的绘画才能。多位美术教师全程同学,直言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投入地画过画了。
看到自己对美术和自然的热爱有机会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苗,马鸣一非常开心。他一边向记者展示学生们制作的生态微景观、创作的科学绘画,一边夸赞“很多孩子极有天赋也很静得下心来”,自豪感溢于言表。“我们马老师平时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孩子们有机会直接和他面对面交流并一起创作,真的非常幸运。”同事史忠叶博士在一旁补充道。
据悉,2025年,“一平米博物馆”有望走进100座校园,并让展览流动起来,还将在时机成熟时流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而与此同时,上海科技馆多个面向公众的展览项目也在密集地策划和推进中,将通过进商圈、进社区等多种途径,把资源和活动送到更多孩子、市民的身边。
来自上海科技馆的专家在现场为小讲解员做一对一指导。 均资料图片
专家对话
面向公众的科学教育大有可为
城市周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品质的科学教育热情高涨。在您看来,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教育”到如今紧贴时代脉搏的“科学教育”,意味着怎样的变化?
王放(复旦大学教授、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系主任):如果用我们大学里的教学实践来做类比的话,科普教育就好比知识密集的通识类课程,倾向于把前人已经搭建起来的知识体系,近现代科学已经完成的重大发现,一股脑儿地摆到受众面前。
科学教育好比那些注重讨论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的课程。这一类课程希望培养的是拥有科学思想方法、会基于前人智慧思考新问题的头脑,而不是只知道记诵已有的科学知识。
然而,推动变化非常不易,且教育由大量细节构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探索科学教育的新可能性方面,反倒是发生于校外和社会面的非正式教育更灵活、更易突破现状。以博物馆、美术馆为代表的公共空间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城市周刊: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方面,国外有无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王放:在美国做博士后时,我的工作单位是史密森学会。一开始,我以为它是一个由美国华盛顿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艺术馆组成的博物馆联盟。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才发现它有着极为多元的面向,将教育、科研、政策推动、公众教育、媒体传播等多种功能整合到了一起,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展开联动,也充当连接政府和市民的桥梁。
其中的一些可能性,上海自然博物馆或者已经具备,或者正在努力地寻求之中,只是公众不一定有机会了解。
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有一个自然史研究室。它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些很优秀的动物学博士,承担了上海市的昆虫调查、两栖和爬行动物监测,也将某些郊野区域恢复为濒危的蛙类可以栖息的人工湿地。自博馆还有一些团队连科研带传播,也做面向青少年的课程、科学营。
城市周刊:在为青少年打开科学认知方面,您有何建议?可否结合您个人的成长经历谈谈?
王放: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榜样的力量非常巨大。这让我想到,如果这个世界能够以一些科学家为偶像,他们面对科学探索与发现时的决心和勇气,对孩子们来说,会是特别直接的激励。
近几年,我有机会参加一些科创比赛的评审,也曾参加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科学家面对面”“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在现场,我遇见过一些很棒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满足于课本学习、满脑子都是问题。当我们和他们交流时,他们会不断地反问、不断地进入思辨的状态。
在我看来,这些品质将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可贵也最不可能被替代的部分。希望类似的闪光点能够被看到、被珍视。
原网址: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