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搭建青少年和科学教师的成长平台,上海科技馆三馆发布“青少年成长梯度计划”
2025-02-27为了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在系统整合三馆科学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上海科技馆三馆青少年成长梯度计划。在今天于上海天文馆举行的“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第26期活动现场,该计划正式发布。
据了解,“青少年成长梯度计划”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和“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计划”。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2025年上海科技馆将陆续推出13项培育类、赛事类项目,以及6项教师培训项目,搭建青少年和科学教师的成长平台,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路径。
“比如说,在小学阶段可能会参与‘未来馆长’、‘我的自然百宝箱’这样的活动,到了初中的话提供科技类的,像科技空间,实验的相应课程。到了高中升大学,我们会有一些研究的计划,跟着我们的科技馆,甚至和我们相关的共建单位来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以此形成一个人才的成长链。那么教师这一块,我们会更突出在实践活动方面突出他们的能力培养,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最新的一些技术运用在教学当中。”
活动还特别推介了“行走的天文馆”与“又见恐龙”两个创新的XR项目。这些项目是上海科技馆科学教育品牌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独特的科普体验。“行走的天文馆”是由上海天文馆打造的以天文为主题的沉浸式XR大空间文旅元宇宙项目,利用XR技术,将馆内的展品和藏品进行数字化呈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天文探索体验。“又见恐龙”则是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与三湘印象联合出品的XR嘉年华体验项目。它结合了科普知识、情境互动与前沿X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沉浸式的恐龙探险之旅。这些项目不仅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也展示了上海科技馆在科普创新方面的不断探索。
除了三馆教育项目的发布和展示,现场还邀请到天文和航海领域的专家带来精彩演讲。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研究员带来题为《科学无止境 逐光赴星辰》的演讲,分享了他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发现。他深入剖析了黑洞的形成与演化,并探讨了这一发现对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白响恩带来演讲《航海 最初的梦想》。作为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白响恩教授用生动的故事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航海的魅力与挑战,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勇敢追逐梦想。
随后,在“馆长有约”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担任主持,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长江讲席教授杨军,以及沈志强台长、白响恩教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跨界对谈。各位嘉宾围绕天文、航海与科技创新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这场跨界对谈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不同领域的最新视角,也为未来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场也举行了空间站“首席顾问”和“首席科技官”聘任仪式,为上海科技馆的科普事业发展注入新力量。
作者: 李雪梅
来源: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