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我的志愿心路(图)

2017-04-08

  2012年退休后,终于可以不用再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为能让我那由于每周上20来节课,讲话太多,一直处于又痛又哑又紧,从小结到肥厚再到嘶哑的喉咙得以休息,从心底里高兴了好一阵子。我认认真真地开始了快乐的退休生活:今天老年大学学烧菜;明天学乐器;后天又出去踏青旅游。开开心心地游荡了两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在科技馆做志愿者的老朋友。在她的推介下,2014年,我成了科技馆的一名注册志愿者。在科技馆,身边几位“志”龄十几年的老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身体力行,将温暖传递给游客,将快乐送给游客的言行举止感染着我,教育着我。 2014年年底,随着自博馆的试运行,我选择了自博馆作为志愿服务的阵地。地处市中心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去参观。分组初始,想着自己是老师出身,又当了几十年的班主任,秩序与纪律于我而言不在话下。于是我选择到运行管理组发挥老本行的作用。2015年4月19日一开馆,汹涌的客流滚滚而来,特别是遇到学生团体参观时,B2层的中庭几乎是人满为患,而我的岗位正在中庭。 在人群中到处奔跑、喊叫的学生:“阿姨,洗手间在哪儿?”“阿姨,哪里有开水呀?”“阿姨,馆里的ATM机在哪儿?”“阿姨,从哪里出去呀?”“阿姨,这里到少年宫怎么走呀”……拿着麦克风大呼小叫的导游,相互搀扶、步履蹒跚的老人,几种客流相互交织。面对眼前这无序、混乱的场面和种种急切的问询,我一边疾走几步,轻轻地拉住奔跑的孩子,和蔼并严肃地告诉他(她)奔跑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一边顺手从地上捡起保洁员来不及打扫的食品包装袋、矿泉水瓶子、揉皱了的餐巾纸、口香糖纸……同时认真地回答那些迫切的求助人,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 那一段上岗时间段内,计步器显示的步数都是18000步以上。回到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两条腿高高地举到墙上去缓解疲劳。家里人看到我这样,心疼地说:这么辛苦,志愿本身就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又没有人强迫你,就不要做了!但想到那一张张得到帮助后绽放的笑脸,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真诚的“谢谢”,我知道:只有自己亲身参与和投入了,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与幸福!尽管一天下来,腿疼腰酸,口干舌燥,但这些快乐与幸福恰恰是是寄于苦、累之中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和思想得到了一种升华,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还有什么不值得呢? 经过馆里的努力和对游客观展行为的培养,到2015年下半年,整个观展和运行秩序已经基本平稳了。但是还是有些不文明的行为频频发生:B2层“生存智慧”展区门口的骨骼区和骆驼标本区,总有些互动心理特强的游客,趁人不注意扭扭小骆驼的小尾巴、摸摸骨骼区的羊和猪,以至于开馆半年不到,小鳄鱼的骨骼就损坏了。无奈,管理人员只好不顾布展的美观性,将小鳄鱼骨骼移到了展台的最里面。 面对这种状况,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些珍贵的骨骼展品,可都是来自遥远的荷兰呀!于是,当我轮到骨骼区站岗服务的时候,我就会采取“跨前一步”的服务:当一群拖儿带女的游客兴奋地高叫着直奔骨骼而来时,我会马上跨前一步,站在骨骼展台的栏杆前,用眼睛先“过滤”一下观众。弯下腰,先来一句“钓鱼式”的问话:小朋友,会数数吗?来,我们一起数一数这头野猪脖子这里有几块骨头?一、二、三、……七,再数数这只羊脖子里有几块骨头?一、二、三、……七,再数数长颈鹿脖子里有几块骨头?一、二、三、……七,一般到这时候,小孩子的好奇心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会自己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数展台上其他动物的颈椎骨了。这时,我立即不失时机地问上一句:吖,怎么这么巧呢?为什么都是七块呀?!想知道答案吗?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也是七块颈椎骨。到此,本来想触摸骨骼的游客们的念头被我巧妙地分散了,而且又在愉快轻松地互动中学到了新知识,无形中拉近了游客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 骆驼展台上那只单峰小骆驼的尾巴高度正好是触手可及的高度,许多从扶梯上下来的游客往往会不经意地伸手摸一下,有的还要好奇地顺手转转,看看尾巴会不会动。每逢这种情况,我还是采用“跨前一步”的方法,站在小骆驼尾巴的旁边,问游客们:有谁知道骆驼的驼峰里藏的水还是营养脂肪?单峰驼生活在哪里?双峰驼生活在哪里?平常说的“沙漠之舟”指得是单峰驼还是双峰驼?单峰驼与双峰驼的后代是单峰还是双峰?骆驼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要待多长时间才会出生……一连串的问题,会引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驻足倾听。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太关注这种问题的妈妈们,听得最仔细最认真。最后许多人都会对我说:谢谢您的讲解,要不然我们就只能走马观花瞎看看,白来了。 看着游客们愉悦的表情、会意的笑容,听着一声声的“谢谢”,我的心里比得到多少奖赏都满足、都开心。到自博馆参观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内蒙、云南、青海、山西、新疆……有父母陪同而来的幼童、小学生,也有结伴而来的中学生,更不乏学校组织而来的春、秋游团体,年龄层次宽泛,人文背景各异。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之一,但看到许多游客参观博物馆只是像看走马灯一般,匆匆而过,不解展品内涵,我心中很为那些精美的展品遗憾,也为那些眼睛热闹、却空着脑袋回去的游客遗憾。于是,我想改行到讲解组,把馆里的展品内涵与游客们分享,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安分的我,通过考试,加入了年轻人占90%的讲解组。 拿到博物馆提供的标准解说词之后,我自己到图文社打印了一份,在保证内容科学、准确的基础上,我又从观众的角度,对解说词进行了简单的再加工。岁数大了,记忆力下降。为了加深记忆,我又自己手写了一份。那段时间,为了背讲解词,我真的用上了自己能想到的各种方法,体会到了当年孩子们背课文的痛苦。 在休息室里,许多与我同龄的志愿者伙伴对我从运行组跳到讲解组不理解,我打趣地对伙伴们说:“我是给自己挖了个坑,主动跳下去,自己把自己埋了,重新生长一次。”许多讲解内容距离我们的身边生活很远,知识点的分布更不系统,而且是围绕一个个景箱和展台跳跃着展开。尤其是在为孩子们讲解时,既要保证知识性,也要保证趣味性,才能让他们听得懂。比如每次讲到深海热液的深度,我就让孩子们知道2000米是什么概念?就是三座“上海中心”加上100多米;讲棘皮海星食量大,每天要吃两平方米的珊瑚,我就伸开手臂,告诉他们长度是多少;讲北极、北极熊,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我会让孩子猜一猜:北极熊的皮肤是什么颜色?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动物是谁? 为了能够应对观众的提问,我注意收集与各个景箱展品相关的资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每次讲解后,我会有意识地请游客特别是小游客反馈一下:今天你懂得了什么?记住了什么?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强化游客的记忆,让他们觉得:今天到自博馆来得值! 水是生命的源头,志愿者精神也和水一样,是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人性最质朴的回归。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志愿者的服务不仅在于助人,更是在接触到各种人、各种事的同时,还能学到许多东西,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几年的志愿服务,使我深深地意识到:博物馆是收藏人类记忆的地方,但绝不应该是仅仅来一次的地方,更不能当成单纯的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心灵休憩所,是一个可以静心思考和回忆的地方,是城市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当下,博物馆的硬件上去了,更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我们这些义务讲解员就是软件上的一环,应该通过我们的讲解,向大众广泛地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讲解服务工作,也让我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积淀了自己的知识内涵,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足,更收获了友谊和快乐。今后,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把志愿者工作做好。

  1

  1

  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 区域讲解志愿者 叶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