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 夯实根基——访自然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飞

2017-08-15

  如果把博物馆的展示教育比作花朵和果实,经营服务比作绿叶,那么收藏研究就好比根和茎秆。收藏和研究功能是上海科技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自然史研究中心自2014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开展了以藏品为基础的自然史研究、藏品管理与征集、标本制作与保护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可谓压力大、难度高、任务重。

1

 

  问:自然史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研究工作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答:自然史研究中心围绕地质史、进化史、人类发展史三方面来开展自然史研究工作,并划分为城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进化与比较生物、地球“三极”生物三个研究室,面向全国招聘专业人才。

  目前,中心已吸引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形成教授、副教授领衔的专业学科团队,研究人员共20名。

  中心自成立以来,已获得了20余项来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各委办局、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其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我馆国家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自然科学研究逐步走向正轨。

  但是,从专业分布来说,研究力量分布还不平衡,因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而策划承担重要课题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原创的科研成果还比较短缺。

2

 

  馆领导十分关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部门定位、发展方向等顶层设计问题,曾亲临自然史研究中心进行调研,为中心的发展定位进行指导和决策。

  今年春节刚过,王小明馆长就专门拜访了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共同探讨国内外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确定学术研究方向并形成共识:充分利用中心现有的项目课题,发挥每一位科研人员的专业特长,聚焦中心的研究方向,凝聚共同的科学问题,形成大型的科研课题,争取来自市政府乃至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基金支持。具体措施为:

  一是每月举办一期博士沙龙,邀请国内外一线的前沿科学家来参加,结合自然博物馆的实际,共同探讨自然博物馆研究的顶层设计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长江河口环境演变及城市生态”为课题方向的初步成果。二是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研究策划以“自然史研究与博物馆”为主题的系列丛书。

  自然博物馆未来要进一步发展,把科学故事讲深讲透,离不开科学研究,研究为展览提供了科学内容的支撑。目前国内的自然博物馆在研究这一环节都很薄弱,而国外的自然博物馆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因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未来,中心将以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在全球范围开展与高校和同行间的交流。

  问:标本制作团队是一支吃苦肯干的团队,今年会有些什么新的动作?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标本制作团队目前一共有12名成员,他们大多半路出家,曾接受过来自芬兰和澳大利亚的标本制作专家的培训,其技术与国际接轨。同时,团队成员自身也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摸索出一套如“石蜡法”等标本制作和修复的新技术,比如自博展区里的金丝猴标本,用“石蜡法”技术可以把头部的皱纹全部逼真地呈现出来。

  团队中既有美术专业背景的人员,也有对标本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固定比较在行的专业人员,这支队伍目前比较成熟,专业结构也比较完善。

  今年标本制作中心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河马、贺兰山岩羊等十多件大型动物标本的制作;二是自然博物馆老馆历年遗留皮张清理和新馆展示标本熏蒸两个项目。自然博物馆历年遗留下了几百张动物皮张,现在中心已立项,对这些皮张分类处理。此外,自博馆新馆开放已两年多,我们要对展区内所有标本进行熏蒸处理。

3

 

  为了提升我馆标本制作的行业水平,今年由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牵头组织的国内自然博物馆系统首届标本大赛即将在天津举办。标本制作中心主任单鹍当选为大赛培训师和裁判,此外还有6名团队成员要带着自己的作品参赛。

  希望通过此次大赛改变过去团队仅仅只是实践经验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争取从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一套关于标本制作、养护工艺标准、工作流程方面的指导性手册,确立在行业内的主导地位,并为梯队人才队伍的建设打好基础。标本制作中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一流的行业培训中心。

  问:藏品库房对博物馆来说相当于家底,这块工作目前开展得怎样?在藏品信息化管理上有何打算?

  答:自然博物馆藏品的收藏历史可追溯到亚洲文会和震旦博物院,主要以华东区域的标本为特点,鸟类和哺乳类标本为特色,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凭证。自然博物馆必须要有一批懂分类学研究、懂标本鉴定的专业人员。过去老自然博物馆拥有鸟类学家周本湘教授、植物学家徐炳声教授,老自博馆的专业人员还曾经参与编撰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等。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多年的中断,导致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现在库房里约有三万件植物标本没有经过鉴定。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很多藏品的信息描述不完整,有的只有一个名称,需要进行补充。这一块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打算招募具有生物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所有藏品信息的订正工作。

4

 

  我们现在建设了藏品信息库系统,但它还只是管理库,未来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利用高新信息技术对藏品的基本数据合理使用,开发具备高清照片比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系统,满足自然博物馆研究、收藏、展教等各项功能的需求。

  问:自然史研究中心员工都是高学历人才,你们在人才引进、分类管理考核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自然史研究中心共有50多名员工,办公地点分散在科技馆、自博馆、龙吴路甚至野外等多处,相比其他部门无论是从业务考核还是人员管理角度来说都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我们部门的考核管理方式不是一把尺子的统一标准,而是分类考核,根据工作目标确定不同人员的管理模式:研究中心重点考核项目研究能力和论文成果;藏品管理中心重点考核藏品数字化和安全管理;标本制作中心重点考核标本的制作和养护。

  目前,科研人员的项目考核采取的是第三方考核制,馆党群处正在制定一套专门针对科研人员的弹性化工作制和绩效考核、柔性流动管理办法,对研究人员的管理将更加科学。

  标本制作团队曾经承担了自然博物馆新馆展区百余件标本的制作,以及新馆开放前夕12000件动物标本的现场安装任务,他们的特点就是关键时刻拉得出去,不计代价、敢做敢拼。希望馆方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上能给予这些特殊工种员工人性化、合理化的政策倾斜。

  藏品库房管理人员的工作默默无闻,每天要准确无误地完成定量的藏品信息数据的录入工作。目前我们已完成了老馆29万件藏品信息的数据库录入以及1万多件标本的电子标签制作。

  研究和收藏工作对上海科技馆的发展来说起着内部支撑的关键作用。要干好这块工作,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