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 着眼未来 ——访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

2017-09-05

  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研究型部门,聚焦“科学传播评估、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教育”等研究方向,输出了大量学术成果,为馆的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咨询。为进一步了解上海科技馆的未来发展,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1

 

  问:作为科技馆的“智库”,传播中心如何围绕馆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如何进一步拓宽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答:成立4年来,传播中心共获批课题20余项,其中省部级达13项,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国内外会议报告近20篇,出版书籍14本(套)。目前,中心牵头撰写完成《上海科技馆“十三五”发展行动纲要》、《上海科技馆“十三五”更新改造规划》及多项“十三五”发展的子规划、《上海科技馆科普临展中长期规划》等规划报告,这些报告都是基于传播中心之前做的大量研究。

2

 

  除了原有的科学教育、博物馆管理等几个研究领域,我们还有这样三个研究的重点。第一,中心将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继续完善展品传播效能评价指标,利用大量调研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并逐步形成相关学术专著,以期将该体系推广运用;第二,中心在充分调研国际科技馆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馆行业现状后,将构建科技馆的社会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第三,为了向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支撑,中心将在分析全球城市科技节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着手研究上海筹建城市科技节国际联盟的可行性及实施路径,为政府提供国际科普合作方面的决策建议。

  馆里对传播中心的定位是“智库”,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所以未来我们将聚焦有博物馆特色的研究,围绕“战略规划、课题研究、科学传播”三大方向,服务于馆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以及致力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我想这也是传播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

 

3

 

  问:作为科技馆承办多年的市级知名论坛品牌“上海科普大讲坛”,今年交到传播中心手上,你们有没有压力,请谈谈有什么新的思路和举措?

  答:上海科普大讲坛办了这么多年,本身就有很大的品牌影响力,今年开始交给我们中心承办,当然有一定压力,我们动了很多脑筋,进一步丰富、深化讲坛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形成“科学 ”主题特色,推出跨界对话系列讲坛,将科学与艺术、人文等领域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开展多元合作,积极与各类机构平台联合策划,广泛调动优质社会资源;三是结合多种教育方式,开展了“未来科学 ”科学营、实地探究、科学与艺术工作坊等,吸引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同时在线上推出了直播与各类数字资源,不断扩大讲坛的覆盖面。明年还将推出国际知名博物馆馆长系列讲坛,这些变化其实是想让大讲坛更加跨界,受众更加多元,而观众的“秒杀式”报名也能说明他们是认可这样的方式。

  今年接手大讲坛之后,我们做了很多观众调研和访谈发现,受众还是以亲子家庭为主,高中生以上的人群相对缺乏,其实这部分人群又有很强的需求想要与科学家深度的交流、互动。所以我们今年暑假做了一个为期五天的大讲坛的暑期科学营,请到了12位顶尖的院士、科学家、历史学家、设计师、教育家、科技史专家为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30名高中生、大学生上课。这些专家的构成首先就说明了这个科学营尤其强调科学与历史、艺术、哲学等结合,不是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营最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有情怀的科技作品”,学生们用微电影、脱口秀、科学实验、科学表演、编程演示、模型制作等各种形式来解释他们的科技作品,内容不仅仅局限在科学原理,还通过创意设计、社会学、艺术、历史等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他们的研究,用各自的方式把自己的研究呈现给公众,让公众明白他们研究背后的故事;不仅是掌握碎片化的知识,还要在宏大的自然历史图景之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寓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情境之中。这不仅是这个科学营的理念,其实也是我们想要传递给公众的科学教育的理念。同时,5天里100万公众通过网络在线直播聆听了专家的报告,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明年我们可以把它办得更好,并且能把它变成一个知名的品牌科学营。

4

 

  我们还希望研究和活动相互带动,基于大讲坛报名平台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我们设定了若干个研究主题,比如“非科学界社会名人的参与能否促进科学传播效果”、“影响科学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又比如这次的科学营我们打算对这些学生做一个为期五年的纵向跟踪研究。我想这种研究与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让这支年轻队伍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

  问:目前你还兼任更新改造指挥部展示策划部部长,现在科技馆有那么多后起之秀,上海科技馆本身起点又很高,此次更新改造会带给大家什么新理念?

  答:此轮更新改造是上海科技馆开馆16年以来最全面的改造工程,展示策划部需要对原有展览主题内容与展示形式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这与传播中心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联系的。去年中心成员基于之前对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基础上,实地或网上调研了大量场馆,完成了《上海科技馆“十三五”更新改造规划》。同时,中心也承接了上海市科协的决策咨询课题,研究新时期科技馆的发展模式。

5

 

  但是更新一个场馆要比新建一个馆更难,而且上海科技馆本身的起点就很高,新一轮的改造要超越它确实很难。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要砥砺前行。目前国内的科技馆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但是你看国外的科学博物馆之间、科学中心之间,展览和展品的相似度却非常小,以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当代科学展为例,虽然是一个临时展览,但信息量却十分丰富。因为展览整合了非常多的社会资源,比如国家通信公司、国家大数据中心和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等,这些机构的参与不仅保证了展示内容的先进性,也为展示内容的及时更新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在未来我们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尤其是科学家的资源,这是我们更新改造后的上海科技馆能否避免“千馆一面”的关键。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公众终身学习平台、科技创新展示平台、科学媒介中心”,这就需要把“常开常新、开源策展、展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到展示策划中去。

  当然更新改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现阶段而言,我觉得要广泛听取意见,加强沟通,不仅是馆外的沟通,馆内也需要沟通。协调好日常维修、应急性改造与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展区改造与大系统改造之间的关系和时间进度,提高改造的效率。中心目前是蒋臻颖和李晓彤两位同志参与到更新改造工程中,分别是教育活动区和材料工厂展区的项目负责人。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她们可以迅速了解科技馆在建设、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也会触及到场馆运行的一些难点、痛点,这能帮助一批年轻人才在项目的历练中快速成长起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