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科普 培育英才——访基金管理处处长张斌盛
2017-09-19上海科技馆基金管理处同时作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不仅是科技馆和基金会的业务部门,更是基金会和科技馆的桥梁与纽带,这也是我馆运行机制的重要特色之一。张斌盛处长告诉我们,上海科技馆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同时诞生、共同发展,一路走来,携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问:基金会与科技馆几乎同时诞生,能否谈谈双方是如何共同成长、携手进步的?
答:上海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要求科技馆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应参照国际通行模式成立基金会,“聚众人之力”支持上海科技馆的发展。
于是,2001年10月23日,我国科技馆行业第一个基金会——上海科技馆基金会(2005年更名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同年12月18日,作为APEC会议主会场的上海科技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从那天起,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科普场馆问世。
一直以来,上海科技馆和基金会融合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国内科技馆竞相学习与模仿的范本。
通过基金处作为桥梁纽带,实现馆和基金会的血脉相通、心意相连。十六年来,双方相互支撑、合作共赢、共同成长。基金会借助了科技馆的优质资源,使其在充实人力资源、培育品牌项目、提升影响力等方面均事半功倍;科技馆借助基金会的社会资源,在全球募集标本与藏品、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培养创新人才与团队等方面,不断拓展渠道和形成特色。
问:目前我馆正在推进馆的“十三五”规划和全面深化改革,能否介绍一下基金管理处主要的聚焦方向和主要举措?
答:近年来,基金处本着“聚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宗旨,先后打造了“慈善科普”、“培育英才”、“资助奖励”和“论坛展览”四大系列20余个科普公益项目。明日科技之星、未来工程师大赛、流动科技馆等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科普公益品牌。
但是,对标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我馆“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聚焦和提升。
要在精准科普方面下功夫。基金会将慈善和科普相结合,首次提出“慈善科普”的概念,创设了“赛复流动科技馆”、“农民工子弟走进科技殿堂”、“盲人科普之旅”等慈善科普公益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定制不同科普内容,采取不同科普形式,提供不同的科普服务。2017年,着重启动针对青年学生和社区居民两类人群的科普内容的定制工作,力争在2018年进行推广。
要在培育英才方面下功夫。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类赛事,培养和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目前的系列活动,“文理工科”兼收,学龄前和中小学都能参加,赛事差异化较小,界限不够清晰,考核目标有所雷同。2017年,我们以“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为试点,对各类赛事进行梳理、整合和优化,力争形成差异化、成体系的科技英才培育系列活动。
要在氛围营造方面下功夫。基金会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全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机构的科普创新项目,还创立了全国首个由社会组织设立的省部级科普奖项“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对在科普教育领域取得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目前,该奖项已经成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蓄水池,在全市形成较大影响。2017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人投身到科普中来。
要在整合资源方面下功夫。长期以来,基金会对馆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募集标本与展项,至今已募集700件标本和藏品,许多标本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界收藏的空白。“十三五”期间,我们要重点做好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天文馆建设和科技馆更新改造等馆的重大工程。日前,已经和优时比公司签订了意向书,共同开展关于“脑科学”的展项和教育活动。
另外,我们还在考虑将馆内科普创新项目资助与馆的种子基金进行很好地融合,研究馆和基金会在学科带头人等科普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如何形成合力,整体纳入馆人才培养体系。
问: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已成功举办两届,能否谈谈其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经验?今年的保护周有哪些新的亮点?
答:在左焕琛理事长的极力倡导下,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全力支持下,由市科委、市教委和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了“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以“记录自然、感受自然、揭秘自然、呵护自然”为主题,策划系列活动,2015年、2016年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市民百姓的普遍好评,2016年短短8天就有200余万人次参与。
要办好这样一个大型活动,遇到的困难很多,比如:外宾的遴选与邀请、各部门间的协调、群众的发动等。但是,最困难的还是如何打造一个“上天入地、雅俗共赏”科普公益活动,既要立意高远,又要接地气;既要适合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又要适合大众百姓参与;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这是非常考验组织人员策划能力的。
2017年“第三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计划在10月下旬举办,今年主办单位扩大为市科委、市教委、市环保局、市园林绿化局与基金会五家单位,上海科技馆是主要的承办单位之一。此次共策划了名人讲坛、“人与自然——探究”青少年主题活动、“人与自然——汇聚”科普场馆主题活动等九大主题活动,进一步向社会推广普及自然保护的理念。
继第一届姚明和第二届胡歌向公众发出保护自然的倡议,2017年我们将继续邀请热衷于自然保护,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明星出席保护周活动并发表倡议。同时,请市政府新闻办指导和协调,加强新闻宣传策划,打造全流程、全媒体的氛围营造和宣传推广。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要以国际视野推进上海科普与自然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为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平台。
问:基金处作为馆和基金会的桥梁和纽带,你们觉得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打算如何改进?
答:近年来,国家和上海对科普工作越来越重视,我们感到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同时也发现还存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品牌培育还不突出等问题,我们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强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有明显的提升。
密切基金会与馆重点工作的对接。要加强与兄弟部门的融合,联合策划并打造知名科普教育品牌。要将募集工作与馆的重大工程建设进行统筹,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施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增强策划能力。除了组织员工学习思想理论、政策法规以及业务技能之外,重点加强科普公益活动策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阔眼界,特别是要更多地学习优秀民间组织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拓思路。
集中精力打造科普精品,培育知名品牌项目。基金会现有四大系列近20个项目,不少项目已经持续举办10余年,品牌价值逐步凸显,我们将进一步梳理和聚焦,联合各方资源特别是媒体资源共同打造科普精品,提升基金会的整体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