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普大讲坛第226期开讲,中国脑机接口技术将在2025年更进一步
2025-07-23
从科幻电影中的惊人想象,到如今神经科技领域最具革命性的突破之一,脑机接口(BCI, 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技术正一步步走向现实。在国际顶刊《自然》杂志发布的“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脑机接口技术将在2025年更进一步,正逐步从实验室应用迈向实际应用场景,更将在医疗康复领域带来令人瞩目的成就。
7月12日,由上海科技馆联合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的上海科普大讲坛第226期活动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教授,带来主题为《脑机接口:从梦想到现实》的科普讲座,旨在普及脑机接口原理、技术、应用场景等科学知识,培育公众对颠覆性技术的理性认知,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脑机接口新高地。
讲座中,王守岩教授首先介绍了类脑智能的发展历史和脑机接口的基本概念,详细讲述了无创脑机接口、植入式脑机接口和微创脑机接口三种获取大脑信息的方式。就广大观众最关心的“脑机接口究竟能干什么?”这个问题,王守岩教授说到,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场景主要在医疗健康领域,如神经康复领域,实现失语症患者言语交流、瘫痪患者运动控制、截瘫患者运动功能重建;难治性疾病治疗,如帕金森病、疼痛、癫痫等闭环神经调控;脑功能改善,如失眠、抑郁症状治疗。就技术落地而言,它在医疗健康应用场景比较快,但在工业上也逐渐出现一些发展势头,如工业安全领域应用。王守岩教授表示,脑机接口研究仍然是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如何面向未来,以科学发展规律来看待新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互动环节中,王守岩教授回答了“有没有可能通过脑机接口来实现人与动物的交流?”“脑机接口技术是否有希望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情况?”等问题, 对于大众关心的伦理问题,他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伦理问题,因为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边界,那里是人类未知的地方。除了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体系使得发展在自由探索下可见、可控,更应建立伦理、科学、医学的交叉学科项目或基地,使得大家更加明确善的标准是什么,伦理管辖的边界是什么,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速度是什么,让伦理成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的巡航舰。”
脑机接口技术备受公众关注,尽管活动当天暴雨倾盆,仍然吸引了200多名观众冒雨前来,现场座无虚席。有一位苏州来的观众表示即便往返上海七小时也要带着女儿奔赴讲座,因为上海有太好的科普资源,每次讲座主题都紧跟当下科技热点或前沿最新进展,不虚此行。本次讲座还通过上海科技馆视频号、上海科技馆腾讯新闻、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和蔻享学术视频号进行了直播,约16.5万位观众在线聆听了讲座。
上海科普大讲坛是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一项集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公益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大讲坛携手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打造高质量的科学分享平台,传播“硬核”科学,为社会公众搭建起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桥梁,有效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自2009年第一期举办至今,邀请了诺奖获得者、院士、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在内的463名专家开展了280场精彩纷呈的活动,累计2970多万名线上线下公众聆听了讲座。
文/图 科技馆展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