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成果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
2025-09-13你是否知道,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钢筋森林之外,另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森林”正悄然生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频频在长江口现身,“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芦苇丛中安家,貉、黄鼬等城市“野生动物邻居”的活动轨迹被清晰记录……9月10日,“灵动的国际大都市·诗和远方——上海市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成果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正式展出。
本次展览全面呈现了上海首次生物多样性“摸家底”的阶段成果,以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影像,首次系统揭示了超大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秘,标志着上海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城市生态基底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本次展览将带观众穿越都市、穿越历史,开启一场意想不到的城市荒野奇遇。
为了全面掌握上海生物多样性现状,2023年12月,本市启动了首次全面生物多样性调查。此次调查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由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组织,统筹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人员累计超过5000人次。初步结果显示,全市已发现一批新记录和新物种,包括2个新物种、149个新记录种。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上海的生物多样性画卷,也反映了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上海建设的显著成效。
上海膝角隐翅虫Acylophorus shanghaiensis sp. nov.
上海苔甲 Scydmaenus shanghaicus sp. nov
本次展览共设置了“前言”“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上海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简史”“调查工作概况”“调查阶段成果”“尾声”等板块。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座城市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不仅是一次摸清生态家底的科学行动,更是一次对过去生态保护成效的全面检验与评估。为此,本次展览的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部分,系统介绍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上海市在法制建设、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所取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更是系统性地揭示了本次调查成果背后的科学路径与保护实践。
回望上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历史,从徐家汇博物院到上海自然博物馆,从圣约翰大学到如今高校林立,上海始终走在我国生物多样性调查、科研与保护的前列。本次展览的调查简史部分,全面、系统梳理了本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进程,从16世纪末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开始,跨越历史长河,分阶段介绍了19世纪中叶、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相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及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开展的生物多样性各个层次、各生境类型、各生物类群和遗传种质资源的调查工作。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辉煌与荣耀,更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追求。
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性科学工程,体现了大规模、系统性、全要素和创新性。大规模:市区两级组织实施,覆盖全市各区,覆盖所有自然保护地;系统性:覆盖生态系统、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全要素:覆盖全生物类群,是上海首次覆盖全域的苔藓植物、昆虫和大型真菌调查;创新性:采用了人工智能、环境DNA、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本次展览的调查工作概况部分,对上述调查组织实施方式、实施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等开展了全面介绍,旨在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延续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现代化范式,为未来建立常态化监测体系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镶嵌在国际大都市血脉中的绿色基因,是最珍贵的城市财富。本次调查发现的每一个新物种、每一个新记录种,都是自然回馈给我们最珍贵的“生态勋章”。本次展览的调查阶段成果部分,是展览的核心部分,系统展示了全市层面和16个区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阶段调查成果。全市层面,生态系统多样性遥感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以城镇、农田、森林及湿地四大生态系统为主体,面积占比分别为34.53%、19.90%、15.36%和30.20%。截至目前,本次全市自然保护地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苔藓、昆虫及大型真菌等上海新记录物种18种。目前,全市鸟类记录为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29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93种,比2015年全市鸟类记录的463种多了71种。全市已调查到生物多样性相关非物质遗产共计256项,其中国家级有51项,市级有205项,涵盖了民俗、文学艺术、传统食物、传统医药,以及传统技艺等类型。
本次阶段调查成果展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呼唤着我们从认知走向行动,从惊叹走向守护。本次展览的尾声部分,介绍了目前尚在开展的调查工作进行时,展示了调查工作的花絮,展望了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后续的深化和拓展。同时,还设置了展览参观留言板,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意见征询二维码,旨在希望能有更多市民加入进来,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发现者、记录者、守护者,感受这座城市的生态脉动,共同见证上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本次展览展示的上海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丰硕成果,是过去数年努力的结果,更是面向未来的问卷。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守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上海的城市底蕴和未来竞争力。万物共生,和美永续,每一个物种的存续,都与我们休戚相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江豚的微笑常现长江口,让蝉鸣鸟叫常伴都市林,让上海不仅是璀璨的国际都会,更是万物共生共荣的生命家园。生态之城,共建共享,期待您的参与。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各区生态环境局、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协办。
文/图 藏品保护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