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三大项目入选“揭榜挂帅”,推动优质资源服务社会
2025-10-25近日,2025元宇宙发展论坛以及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大会先后举办,上海市第三批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项目、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优质项目发榜。
我馆“行走的天文馆XR沉浸式元宇宙场景建设”同时入选上海市第三批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优质项目。“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微视频”、航天主题科普活动之“解码天宫”入选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优质项目。

自2022年起,上海创新实施三批次场景应用“揭榜挂帅”,以场景为牵引、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元宇宙从技术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现实。2025元宇宙发展论坛会上,上海市经信委、市规资局、市交通委、市卫健委共同发布了第三批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需求榜单,进一步推动元宇宙技术在工业、文旅、医疗、交通、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大会,是国内首次将“揭榜挂帅”机制创新延伸至科普领域,大会重磅发布“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计划”,依托浦东在“揭榜挂帅”机制上的先发优势,以五大战略目标构建全链条制度保障,推动科普转化机制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闭环,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探索。
01
行走的天文馆
XR沉浸式元宇宙场景建设

“行走的天文馆”是一个可移动的XR沉浸式科学教育项目。利用VR、AIGC、空间定位等技术,对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进行1:1高清还原,将展品展项和藏品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内容,包含9大互动场景以及2个360°的全景视频,为观众创建了全景式、多感官、超现实、无边界的宇宙畅享体验。项目设计了适用于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的体验模式,让不能亲临场馆的观众也能感受天文魅力。目前已经以上海天文馆为核心枢纽,通过虚拟技术与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将体验节点延伸至徐家汇书院与漕河泾印象城、博华商业广场等城市代表性空间,构建覆盖多区的文化地标体验场域。项目已覆盖超过16万人次,有效扩大了优质科普资源的服务半径。上海天文馆此次在两个重要平台上获得认可,说明其科普成果不仅具备技术前瞻性,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02
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微视频
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微视频共10集,包括《滩涂湿地—水鸟食堂》《探秘鹦鹉洲生态湿地》《黑脸琵鹭—自带饭勺的捕食高手》等内容,介绍了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滨海湿地典型动植物以及海岸带生态保护案例,获得了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科经委科普专项资助。

微视频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科研团队制作,团队成员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背景,在开展海岸带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的同时,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相关的照片和视频,形成第一手野外科学考察的资料和素材,精心制作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微视频,从多样化视角生动展示海洋生物的多姿多彩。该视频获评“2025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微视频”,累计点击量超30万。

03
航天主题科普活动之“解码天宫”

航天主题科普活动之“解码天宫”项目是围绕我国航天技术设计的科普实验教具及配套活动。项目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原型源自于我馆在全国及市区级科学实验展演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内容涵盖航天科技领域所涉及的热控技术、动力控制、空间通信等多个学科,通过模块化设计,将航天原理转化为可操作、可演示的实验,产品具有标准化、可量产及多场景应用等特点。该项目旨在降低公众对航天技术的认知门槛,展示航天科技民用化案例,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弘扬伟大的科学家精神,目前已在天文馆、学校、社区等开展科普活动200余场。
未来,上海科技馆将继续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普服务体系,让更多公众享受到优质、便捷的科普教育服务。
文/图 天文馆展教中心、自然史研究中心
封面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