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宋娴团队实现上海科技馆国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

2025-09-13



1115216170

994867504

宋娴团队实现上海科技馆国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

 

  近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期满后,上海科技馆宋娴团队申报的《生产性互动视角下科学家参与科学教育实践的过程和影响研究》正式获批立项。这是我馆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标志着我馆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123416202

研究团队成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科研资助项目,旨在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决策需求。宋娴团队本次获批的项目精准切入科学家参与科学教育实践、其社会影响和深层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以生产性互动理论为视角,通过跟踪描绘科学家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所触及的社会网络与互动过程,旨在识别和探明其社会影响发生的具体机制。这项研究不仅将填补我国在相关议题上的研究空白,探索中国科学教育的本土研究,也将为后续制定政策、激励科学家深度支持科学教育、科学评估其社会贡献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与学理支撑。

  近年来,上海科技馆把建设“学术型、研究型”场馆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通过规划引领、制度建设、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我馆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并与科研体系建设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十四五”期间,在科研创新体系的框架下,上海科技馆先后设立了“科普智库创新平台”“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室”“科普游戏创新平台”和“陨石微结构与化学研究创新平台”,强化科研工作对展示、教育、收藏的支撑作用,系统性提升整体科研水平,驱动创新发展。这次国家社科基金获批也展现了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的价值。

  由宋娴领衔,依托科学传播中心建设的科普智库创新平台,以科学教育研究为重点,是我馆“十四五”期间首批设立的科研创新平台。2022年起,在市科委的指导支持下,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建“上海科技传播智库”,平台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依托平台,团队承担教育部哲社重大(子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博协重大课题、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三十余项,围绕“科技资源科普化”“科研与科普主体协同创新”“青少年科创教育协同体系建构”等核心议题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决策专报曾获省级领导批示并助推了科学教育政策落地。

642504620

研究团队多次参与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学术策划

 

  此次立项,是宋娴及其带领的科学传播中心研究团队长期扎根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厚积薄发的成果。宋娴研究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科学传播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副主编,在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与博物馆学领域拥有丰硕的成果与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海外人才培育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并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宋娴带领团队曾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团队始终坚持将理论研究根植于一线实践的沃土之中,依托上海科技馆的丰富资源,积极推动科创教育实践创新,成功打造了“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等品牌项目,这些鲜活的样本不仅为本研究精准定位科研科普转化中的关键障碍与现实需求提供了基础,也助力形成了上海科技馆独特的研究范式。

-269171813

宋娴在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对谈环节发言

 

2081014893

宋娴在第十届“博博会”主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该项目获批经费20万元,执行周期为2026年1月至2029年12月,将依托上海科技馆科普创新平台运行。在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宋娴团队将继续开展科学教育的“下半段研究”,从机制层面为科学家与社会的高效互动提供“上海方案”,也为我馆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关键的智库支撑。

 

文/图 事业发展处、科学传播中心